【论文摘要】全文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硕士士研究生:马福顺 研究生导师:杨果凡 汪良能

学科专业:整形外科 入学时间:1987年9月

所在院所:西京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 论文完成时间:1990年5月

应用新鲜成人小腿40侧,分别用X—线血管造影(10侧)和显微解剖(30侧)的方法对小腿深筋膜以浅的血管分布规律和吻合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到结果如下:

小腿皮肤血供:有3个来源,即直接皮动脉,动脉干细小分支和肌皮穿支。直接皮动脉包括隐动脉、腓肠外侧、内侧和中间皮动脉,分别来自膝降动脉?动脉或腓肠肌动脉。动脉干细小分支从小腿前、后肌间隔和内侧肌间隙中穿出,每侧小腿平均有17.3支左右。肌皮穿支主要来自腓肠肌,也有少量肌皮穿支从比目鱼肌穿出。

小腿皮动脉的分布及吻合:1接皮动脉主要分布于小腿内侧及后侧上部。隐动脉从缝匠肌肌腱后下缘穿出。腓肠外侧、内侧及中间皮动脉的穿筋膜点位于?窝平股骨髁间线上下。隐动脉和腓肠外侧皮动脉的远端分支与动脉干细小分支或肌皮穿支吻合。 在83.33%的标本中隐动脉发出一较大分支与几支胫后动脉细小分支交通形成一纵行走行于小腿内侧面的桥状交通血管。此血管在小腿上1/3部分斜行走行于缝匠骨止点与胫骨后缘之间,在小腿中1/3与小腿长轴平行走行。腓肠外侧皮动脉远端分支与肌皮穿支或来自于腓动脉的动脉干细小分支也有较多吻合。70%D标本中也有一桥状交通血管,走行部位相当于腓肠肌外侧头起点与外踝后缘的连线,远端可达小腿中、下1/3交界处。见表。

表3 两桥状交通血管的长度、口径、分支数及交通血管数
交通干
长 度
最细处口径
交通血管数
分支数
出现率
内侧 218.30±23.046 1.42±0.342 3.67±1.007 12.88±3.125 80.00
外侧 152.98±34.765 1.34±0.435 3.27±1.202 12.45±2.614 73.33

以血管分布范围的最大离心径与最大径之比为血管轴向性指数,比较得小腿内上、内下和后上区的血管轴向性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自小腿内侧肌间隙和外侧肌间隔中穿出的动脉干细小分支穿深筋膜后较多的进一步分支在深筋膜表面行走形成纵向走行的深n 膜面表面血管丛。内侧血管丛向两侧的分支先在深筋膜表面走行2.5cm后到达浅筋膜浅面,V布范围在胫骨前缘和半膜肌肌腱止点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之间。 外侧筋膜血管丛向两侧的分支在深筋膜表面行走约1.5cm后到达浅筋膜浅面,V布范围在前肌间隔和腓肠肌外侧头起点与跟腱外侧缘连线之间。 在60% D标本中有一由腓肠中间皮动脉分支与肌皮穿支分支形成的纵行走行于小腿后正中的血管丛。此血管丛走行表浅不位于深筋膜表面。!腿各主干血管细小分支的横行吻合较细小。真皮下血管网的血管吻合率较高达60%。

血管密度:各层的血管密度比较行,]行血管密度以浅筋膜层为最高。皮肤层和深筋膜层比较无明显差别。横行血管密度,浅筋膜层明显高于深筋膜层,皮肤层与浅筋膜层及皮肤层与深筋膜层比较差别不明显。无论哪一层中纵行血管密度都显著高于横行血管,各层中分区血管度比较说明不论何种走向的血管其密度可因部位不同而异。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三层中的平均血管吻合率,纵行血管和横行血管的吻合率及各层中不同部位的吻合率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说明血管密主高的部位吻合也丰富。

作者: mafushun



京ICP备0507541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07
版权所有 ©马福顺博士整形美容     
联系电邮:fushunma@hotmail.com
全部内容(注明出处者除外)均为马博士原创,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